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: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岗底村新闻岗底村新闻

“要想富口袋,先要富脑袋”

本报记者 张清华 /

      在太行山深处有个岗底村,村里有个九龙岗,九龙聚首,吉祥之岗。岗底因居九龙岗山脚下而得名。

      从邢台市出发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,便来到了岗底村。还没有进村,老远就能看见一幢幢红顶白墙的小楼房,整齐而美观。路边一棵棵长势茁壮的苹果树映入眼帘,广场上的人们踏着乐点,迈着悠闲的舞步……这就是现在的岗底村。

      1984年以前,这里和阜平县骆驼湾村一样,山是光秃秃的山,峪是杂草丛生的峪。“靠山,山不长树”,“靠地,地不长粮”。经过近30年的发展,这里家家户户种上了苹果树,并培育出了中国驰名商标品牌“富岗”,在全国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,人 均年收入已经从不足80元跨越到了2.5万元。

      这个原来一贫如洗的小山村究竟是怎样走上致富之路的?带着这样的疑问,记者走进了岗底村,了解这里的人和事,期待能给同处于太行深山的贫困村以启示,期待他们早日走上3年稳定脱贫8年实现全面小康的道路。

人均年收入从不足80元到2.5

      30年前的岗底,人均年收入不足80元,17位老光棍娶不上媳妇,被称为“光棍堂”。有人形容它,“九龙岗下穷山庄,穷傻愚名传四方;糠菜树叶半年粮,光着脊梁睡土炕;三沟两峪一面坡,八千亩山秃又光;三年五载不断灾,年复一年度时光。”

      岗底山场面积8000亩,全部在托么沟、村后沟、窑沟、全方峪、葫芦峪、村南坡的“三沟两峪一面坡”上,实际可用耕地面积只有100余亩。面对“穷家底”,1984年,杨双牛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。当时正是“荒山放到户、不用村干部”的年代。8000亩荒山下放到农民手中,3年过去了,荒山依旧是荒山。杨双牛认为应该将荒山收回来,由集体统一治理。他带领考察团,到当时的治山典型邢台县前南峪参观。参观回来后,决定实行“五统一分”治山模式。

      经过几年苦干,治理荒山7800亩,10万株红富士苹果树装点着荒凉的“三沟两峪一面坡”,并全部分给村民。4座水库保证了旱能灌,2000的护村大坝保证了涝能排。“洋槐头,板栗腰,苹果柿子栽山脚”,生态岗底展现在世人面前。

      山青了,水绿了,怎样才能长出好苹果成了杨双牛思考的问题。继而摸索出“五分一统”的模式,即分户专业承包、分散经营管理、分类技术指导、分清权力责任、分级独立核算、统一品牌销售。

      为了将产业做大,1996年岗底村成立了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,杨双牛任董事长。1997年,从岗底村苹果注册“富岗”商标的那天起,杨双牛就暗下决心,一定要在岗底这天然的地理环境中产出国际一流品质的苹果。

      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衍宝告诉记者,早在2004年,杨双牛就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胡小松教授、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,为富岗苹果量身定做了生产标准,运用“统一、简化、协调、选优”的原则,将生产过程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轨道。具体讲,就是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。对果树什么时候整枝、什么时候疏花、什么时候疏果、什么时候施肥、什么时候拉枝等各个环节都规定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它就像工人手中的一张图纸,果农按照一道道生产工序,像工厂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。如今,富岗公司在北京、石家庄、邢台等地设有31个直销店,还在香港注册了分公司,并在阿里巴巴和淘宝网进行网上销售。“公司对果农生产的苹果,统一收购、统一销售,果农不愁卖不出去。”

      “我们六下邢台农校,五上河北农大,三上中国农大,把国家顶级的专家教授请到岗底,让专家给岗底改变命运把脉、开方。”在杨双牛看来,要想生产出好的苹果,必须借助科技和专家的力量。

      2010年,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山区中心幼儿园。投资300多万元在村南建起了一座储存量达1200立方,能供500户村民同时使用的高效、节能、环保的秸秆气化站……

      2012年,岗底村人均收入达到2.5万元,不少人家都买了小汽车。岗底村成了太行山靠种植业发展起来的富裕村。

“要想富口袋,先要富脑袋”

  “农业参与国际竞争,最根本的是农民素质的较量,没有高素质的果农就没有高品质的果品。”杨双牛表示,要想树立“富岗”品牌,必须提高农民素质,培养职业型农民。“要想富口袋,先要富脑袋。”

      2009年,岗底借助邢台农校“送教下乡”,送100名果农读中专,农校把学校设在农民家门口,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读中专。

      2010年,杨双牛又与邢台农校签订合同,对208名果农进行果树工技能培训,当年191名果农获得国家农业部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、中级果树工证书,岗底成了农民“持证下田”的村庄。

      2012年,岗底100名农民中专毕业,杨双牛又与邢台农校协商,要把今年毕业的100名学生送去就读中国农业大学的大专,大专毕业就读本科。2016年,岗底这个只有170多户的小村,将有100名农民大学生。

      村民杨群小家里种了33分地的苹果树,他持有的是初级果树工证书。“没有证不行,种的苹果也不过关。”没有种苹果树前,杨群小靠在邻村给人干体力活,每天收入二三十元钱。

      种上苹果树后,杨群小开始跟着专家学习,从刚开始不知道为啥要修剪树枝、施肥,到现在可以把原因说得十分清楚。“有时候也出去给别的村讲讲果树修剪技术,觉得自己也能讲出个道道。”

      苹果越卖越好,杨群小和老伴年收入能达到六七万元。如今,儿子研究生毕业,女儿大学本科毕业,都在外面工作,家里也翻盖了新楼房,烧上了暖气,用上了太阳能。“以前想都没想过这样的好日子,也能有底气说咱比城里人的日子不差啥,幸福着呢。”

      按说,冬季应该是农闲季节,可是在岗底村,人就没有闲着的时候,苹果成熟的季节固然忙,就连冬天也需要到地里修剪树枝。下午4时许,村民王书奎拿着果树剪刚从地里回来。“这会正是修剪枝子的时候,每天去地里干几个小时。”“村里发展好了,外村人在岗底村开门市做生意的很多。”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高级顾问刘秀礼告诉记者,村里的幼儿园能容纳300名孩子,好多外村的孩子都在这里。“如今,村民生活好了,也有了时间在广场上跳跳舞,丰富一下业余生活。”

      从邻村过来已经七八年的叶红在岗底村开了一家电器门面。“周围就这里发展得好,离家也近,收入也不错。”叶红所在的村子看见岗底村种苹果富了,也开始种起了苹果,希望早日富起来。

2020年:人均收入5万元

  “2017年岗底实现‘翻一番’,提前3年实现‘中国梦’。2020年,岗底人均纯收入要达到5万元,实现‘中国梦’藤上的‘岗底梦’。”刘秀礼说,“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,岗底要当‘促进派’、‘领头羊’。按照十八大描绘的宏伟蓝图,埋头苦干,扎实工作,确保提前实现‘翻一番’目标。”

      岗底现有土地发展空间越来越小,见缝插绿空间有限。不少农民开始不惜重金租赁周边邻村耕地,扩大自己的致富舞台。刘秀礼说,现在,岗底有17户农民承包、租赁内丘县的白塔、邢台县的宋家庄、临城县的南沟荒山66.8亩,35年后,可给岗底农民每年增收130多万元,平均每户年增收7.6万元。“盘子外边找菜”,这在岗底无疑是实现小康目标的路径。岗底做出决定,千方百计为租赁荒山者保驾护航,聘请律师、干部出面,从合同谈判、合同签订、履行协议、协调关系、租地选址等提供全方位服务,并对果品收购、销售、运输等都制定了优惠政策。

      在杨双牛看来,品牌就是竞争力,靠品牌做强公司,要视品牌为生命,把富岗做成百年老店。

      未来农民的天下,是知识农民的天下,未来最富裕的农民,是有较高素质的农民,未来科学发展起来的中国农村,召唤着有知识的新型农民,岗底2020年实现‘翻一番’,离不开知识农民。杨双牛对培养职业农民有着自己的规划,“5年内,我们要培养50个职业农民,站稳脚跟,眼睛向外,瞄准岗底以外的发展空间发展岗底。”

科技是发展的传家宝

      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在岗底一住就是16年,手把手教果农种果树。

      在李保国看来,贫困村要走上发展之路,必须有一个可靠的产业,而要想将产业发展起来,关键还在于技术支撑。有了技术,还要有村里的行政领导班子督促将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,这才能起到成效。“有了产业和技术之后,必须要开拓市场,做响品牌,才能将产业发展壮大,农民才能脱贫致富。”“科学种植才能长出好苹果,我们现在也懂了一些科学种植的方法。”村民王建民拿起苹果树旁的一根拇指粗细的黑色水管告诉记者,原来村里浇灌苹果树采用的是传统的满地灌方式,为了节约水资源,村里统一采用了小水出流的浇灌方式,既能节约水资源,又能渗透到树根,长出好果子。“科技是岗底发展的传家宝,岗底靠科技起家,靠科技发家,靠科技成就了岗底。”杨双牛说,岗底30年的致富之路靠的是科技,今后还要引进一个专家团队。“过去,专家到岗底有业无家,村里要盖个专家楼,让专家在岗底既有家又有业。”

      30年的发展过程当中,杨双牛认为从实际出发是山村发展的前提,更要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瞄准市场,做好品牌。“只要确定目标,就要科学、持之以恒干下去,才能有所收获。”

摘自:燕赵都市报http://epaper.yzdsb.com.cn/201301/24/196015.html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