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: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岗底村新闻岗底村新闻

结缘晚报20年,岗底的苹果红了

   

    公元2009年10月1日,是一个庄严和喜庆的日子。在北京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隆重举行。

    风清气爽,果香四溢。内丘县岗底果农进入果品生产最忙碌的季节。果园里,果农正在紧张地给苹果摘袋。是日上午,挂在枝头的收音机里传来传来隆隆的礼炮声,国庆60周年阅兵式正式开始。几位果农时而停下手中的活计,侧耳静听,时而热烈谈论,神采飞扬。深入基层采访的牛城晚报的两名记者,亲眼目睹了这一幕。
    当天下午一点多,带着果园里泥土和硕果芳香的《岗底果农果园里听“国庆转播”》的稿件传到了新华社。第二天,人民日报、光明日报、经济日报、农民日报等所有媒体采用新华社通稿。内丘县岗底村果农果园里听转播的新闻传遍国内外。
    这,只是岗底村与牛城晚报结缘20年的一个小故事。
    《岗底村的苹果会》、《大灾压不倒岗底人》、《山里人理念转得快  修理地球也要造名牌  岗底村派技术人员到日本学习苹果管理技术》. . . . . . .     
    说起与牛城晚报的情谊,村党支部书记、富岗集团董事长杨双牛如数家珍。他说,与晚报记者打交道多年,记者力争第一的敬业精神使他深受启发。
    杨双牛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:1994年,他们遇到了一个这样棘手的问题,岗底的苹果经过多年聘请专家指导、精心培育管理,苹果质量已经得到老百姓的认可,外边甚至有人打着岗底苹果的牌子卖假货,但是自己就是卖不上价去。怎么办?杨双牛请教新闻界的一个朋友,朋友建议他,到市工商局去,为自己的苹果注册商标。从此,杨双牛开始着手苹果品牌的运作,两年后,“富岗苹果”这一品牌诞生。这件事后,杨双牛感到记者政治敏感,了解政策,思想敏锐,视野开阔,更愿与记者交朋友。
    “新闻给思想,新闻给动力,新闻宣传也是生产力。”杨双牛说,“富岗能有今天,富岗能有发展,得益于各级领导、各界朋友的指导和扶持,尤其是新闻界朋友的诚心支持和帮助。”他向记者回忆说,1996年,岗底村遭受百年不遇洪灾,时任牛城晚报副总编辑的张衍宝带领记者,在道路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,步行十几华里第一时间赶到村里,并迅速展开采访、连夜写稿。他们是灾后第一时间赶到岗底的人,也是最早在报纸上向外界报道岗底灾情和岗底人奋力抗洪的记者,《大灾压不倒岗底人》长篇通讯报道发表后,鼓舞了岗底人恢复重建的士气,也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岗底灾后重建的支持。
    杨双牛介绍说,之后的十几年里,牛城晚报的记者总是以自己敏锐的新闻敏感在岗底村发现新闻,并频频见诸报端。2009年国庆节,牛城晚报副总编辑张俊娥头一天夜里值班值到凌晨2点多,第二天一早还是带领记者陈雷赶到岗底村采访,并顾不上吃中午饭,迅速赶写稿件,并在第一时间把稿件传到新华社,《果农果园里听“60年国庆阅兵”》使富岗苹果全国闻名。
    杨双牛说,岗底也在紧跟时代步伐,勇立潮头。1996年在河北省为自己的苹果注册了“富岗”商标。创造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的生产工序。作是岗底人和富岗公司的命根子,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富岗品牌,从河北省著名商标到2011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,十几年里,驰名的背后有38个符号:99世博会银奖,最受信赖的河北食品品牌等。我们还上了苹果安全追溯系统。岗底是成为农民“持证下田”的村庄。2012年岗底100名农民获得中专学历,去年又有62名果农就读大专。高素质的农民催生了职业农民的诞生。我们岗底人还有更大的梦想,那就是: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发达国家农民的水平,我们把这个目标叫做“岗底的英特纳雄耐尔”。
    记者,不仅仅记录新闻,更受新闻的感动。本报副总编辑张俊娥近20年来一直关注岗底村发展。她深有感触地说,岗底不仅是新闻的富矿,更是精神的富矿。1995年11月6日,晚报发表了《短期靠引进  中期抓培训 长期抓教育  岗底村用科技“金钥匙”打开致富门》的稿件,近20年的时间里,岗底一以贯之抓科技、抓改革,如今,岗底家家户户都有了种苹果的专家。走进岗底,走近杨双牛,不仅让我们采写出了许多鲜活的新闻,更让我们学到了岗底人艰苦奋斗,改革创新,勇做时代先锋的精神。
    未来,岗底人还有更大的梦想,牛城晚报也有自己的梦想。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能实现,愿我们一路同行!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摘自:http://zhuanti.xtrb.cn/second_content1.aspx?id=111

 

返回